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2024年财政部下达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24亿元,支持符合条件的革命老区县实施乡村振兴项目,每个项目5000万元,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革命老区发展的重视,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这笔资金的使用情况,直接关系到老区能否实现“弯道超车”,值得深入剖析。
项目资金支持对象为对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革命老区县,优先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革命老区县。同时,革命老区县应选择具备一定发展基础、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若干连片的乡镇或行政村,集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资金投向:精准滴灌的“营养液”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2023年项目清单,5000万元资金被严格限定在产业振兴、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三大领域。以江西井冈山项目为例,72%资金用于特色农业产业链建设,23%投入红色旅游道路改造,剩余5%专项治理农村污水。这种分配比例就像为老区量身定制的“营养套餐”——既培育造血功能,又改善生存环境。数据表明,2022年首批38个项目区中,有29个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年增长超15%,印证了资金靶向投入的有效性。
实施机制:三级联动的“精密齿轮”
项目的特殊之处在于建立了“部委-省级-县级”三级管理闭环。中央财政直接下达指标,省级部门负责方案审核,县级政府具体实施。这种设计如同精密的齿轮传动系统:财政部通过动态监控平台实时追踪每一笔资金流向,就像给5000万装上了GPS;湖南省乡村振兴局创新推出的“红黄绿”进度预警机制,让项目延误率从2019年的34%降至2023年的8%。某位参与过项目评审的专家形容:“这相当于给资金使用上了三道保险锁。”
创新突破:老区振兴的“化学反应”
在传统输血式帮扶基础上,这批项目更注重激发内生动力。福建龙岩将部分资金转化为“乡村振兴风险补偿金”,撬动4.2倍银行信贷投入茶产业,这种“公益金+金融杠杆”模式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调研显示,采用类似模式的地区,每万元公益金带动的就业岗位比单纯补贴方式多3.8个。正如一位老村干部所说:“过去发钱是给鱼,现在这5000万是教我们织网造船。”
监督体系:阳光运行的“透明账本”
为确保资金安全,审计署特别开发了革命老区项目审计模块,通过大数据比对34项关键指标。2023年发布的督查报告显示,资金违规使用率仅为0.17%,远低于其他涉农项目平均水平。各项目县普遍建立的“扫码查进度”系统,让村民能像查快递物流一样监督资金使用。这种全方位监督就像给资金装了防伪标签,某县财政长坦言:“现在每分钱都要经得起放大镜检验。”
长效评估:乡村振兴的“质量标尺”
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以及各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下,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的革命老区县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并总结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首批项目实施效果看,5000万规模的专项资金正在改写革命老区的发展逻辑。它既不是撒胡椒面式的平均分配,也不是“一锤子买卖”的短期投入,而是通过系统化设计实现政策乘数效应。随着2024年第二批项目的启动,这种精准滴灌模式或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
(一)县级自主申报。以县级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编制《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申报书》(附件4以下简称《申报书》),由市级农业农村、财政部门联合报送参加省级评选。
(二)省级评选推荐。省级农业农村、财政部门建立健全竞争立项机制,按照分配的申报名额,从县级申报项目中择优遴选出推荐的项目。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在规定日期前(2024年是5月22日)将申报材料报送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逾期未上报视同放弃申报。省市两级农业农村、财政部门和县级人民政府对报送的相关材料和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负责,并对申报项目科学性、合规性、可行性负责。条件不成熟的,可以少推荐或者不推荐。
(三)部门综合评定。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组织专家对省级部门报送推荐的项目进行评审,优中选优确定支持对象。